2013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青岛)

协同规划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在青岛成功举办

来自全国各地的6000多名城市规划师、城市管理人员和大学教授,11月16日-18日相聚在青岛,共同探讨“城市时代,协同规划”的主题,围绕城镇化、城市规划及其他规划的协同、乡村发展、城市规划信息化等重大话题,在一天的全体大会和17个专题会议、10个自由论坛、2个高端论坛、3特别论坛、3个工作会议上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规划师们呼吁,在我国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里的今天,城市时代已经到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城市与区域之间、区域与区域间的协调发展,社会管理的方式会不断调整,需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与会代表指出,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亟待突破传统增长模式束缚,如何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已经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和核心问题。政府、社会、市场之间的对话和协同努力,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规划之间的合作与协调,以及城乡规划工作各方面的一致,将有助于解决制约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实现农业社会向城市时代的跨越。

据会议主办单位的秘书长石楠介绍,1958年,全国的规划师曾经聚集在青岛,由当时的建筑工程部组织召开了全国城市规划工作座谈会,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青岛会议”,时任建工部部长刘秀峰在会议总结时谈了十个方面的内容,提出逐步建立现代化城市的目标,要大中小城市相结合,要因地制宜,远近结合,在适用、经济的基础上注意美观,并且特别强调了县镇规划和农村规划的重要性,强调了为乡村劳动人民服务的方针,要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摸透当地情况和农民生活习惯。今天,全国的年会又一次回到青岛,重温当年的会议文件,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战略部署,全国的规划师们发出倡议,进一步深化城市规划领域的改革,承担起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参加会议的来自住建部、各省(自治区)住建厅、各地规划局和规划院的总工们在会议上指出,我们正遇到比以往更加复杂的矛盾:城市快速扩张对城乡资源和环境带来前所未有的威胁;大规模人口流动使城市和农村以往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城乡居民的需求更加复杂多样;局部的利益追求使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遭受破坏,城乡面貌丧失传统特色和地域特色;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规划专家们表达了对各地层出不穷的挑战规划权威性挑战的行为的严重不满,他们为建设结果偏离规划的初衷而感到遗憾,为规划科学性遭到蔑视而感到愤懑,为低质量的规划设计在技术市场上鱼目混珠而感到无奈。呼吁城市和乡村发展要尊重自然,尊重历史,以人为本;要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维护公共利益;要讲真话,讲实话,反对伪科学,反对形式主义;要顺应绿色发展的大势,倡导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绿色发展模式,推进我国城乡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国家最高科学奖得主、名誉理事长吴良镛院士在北京以视频会议的方式主持了年会的一个重要的分论坛:美好人居与规划变革,吴良镛院士在会上指出,城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建筑系统、交通系统、河湖系统,以及各种建设,没有统一的规划,难以达成共同目标,更难以让各个子系统各得其所。他强调建立新型城镇关系的重要性,提出以县域为单元推进农村发展。过去相当长时期里,重城轻乡,对于三农问题,缺少积极的措施。除了要研究城市,要研究城市群,要研究大城市,要讲城乡统一,而且更要对农民以县域为单位,有序的推进农村地区城镇化进程,依据各区域具有特色的自然经济基础、文化结构、还有自然生态条件,积极而稳妥的推行县为单位的城镇文化建设。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唐启升、青岛市委书记李群等出席了会议。来自全国各地住建厅,各城市人民政府、规划局,各规划设计院,大专院校城市规划专业,以及联合国人居署、美国能源基金会、等国际组织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引领前沿的学术盛宴

第一天的全体大会邀请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青岛市委书记李群、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樊杰研究员、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林坚教授、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勇教授、香港大学地理系主任王缉宪教授、美国伊利诺斯(芝加哥)大学城市规划系张庭伟教授和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巴特雷特规划讲座教授吴缚龙等做大会报告。

专家们在报告中指出,我国的城镇化进程进入了关键时期,必须强化规划的引领和协调作用。仇保兴博士指出,实践健康城镇化,要抓住关键的5类底线,即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市和农村互补协调发展、紧凑式的城镇空间密度、防止出现空城以及保护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李群书记提出,科学制定实施城市规划,是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抓手。要坚持以规划牵引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全链条,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规划编制科学、执行到位、监督有力,以高水平的规划促进城市治理的现代化。周天勇教授的报告提出,城市化是土地的再分配过程,要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收益。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他认为,城市人口规模是一个市场调节的过程,而不遵从长官意志,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看,既不遵从城市领导的规模偏好,也不遵从中央有关部门的控制意图。在城市规模的规划中,要更多地考虑城市的经济吸引力、人员流动的经济和预期动机偏好,在预测中处理好中央意图与地方理想的关系,市场动力与政府干预的关系,短期规模和长期人口可能流动的关系,科学的预判未来的规模,应当适时进行动态调整。

樊杰研究员以《空间布局协同规划的科学基础与实践策略》为题,从我国目前空间布局规划的协同状态、地表空间进行合理组织的科学机理、如何加强空间规划协同发展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林坚教授以《土地发展权、空间管制与规划协同》为题,从发展态势、规划实质、规划协同、对城乡规划发展的思考四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们认为,我国目前在空间布局领域的各类规划很不协同,缺乏顶层设计,存在严重的部门利益、地方利益壁垒,城乡规划和其他空间规划作为配置各类空间资源的公共政策,已经成为政府发挥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保护环境职能的重要手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空间规划协同至关重要。

来自海外的几位专家从国际经验对我国目前城市协同发展、协同规划的问题进行了阐述。专家指出,在一个利益多元化的时代,公共利益的界定本身成为问题。不但中国,全世界规划师都面临维护公共利益、协同规划工作的挑战。在宏观意义上,城市规划工作的本质是协调:协调城市发展的多元目标,协调城市建设的资源效率,协调城市建设中的公平分配。中国规划界是当代国际规划界中人数最多、平均年龄最轻、最有活力、而工作任务最繁忙的群体,规划的共同协作,不仅为了建设好城市,更为了全民族素质的提升,为了国家真正的长治久安,规划师应该有历史担当。

跨部门交流的学术殿堂

作为城市规划领域的学术团体和城市规划职业组织,具有跨地区、跨部门、跨学科的组织优势,本次会议的组织工作充分发挥学会的优势,设立了35个平行会议,包括17个专题会议、10个自由论坛、3个特别论坛、2个高端论坛和3个工作会议,内容涉及城乡规划、城市发展、宏观战略、社会经济、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其中不乏城市规划领域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也有很多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充分体现了学会作为政府与社会各界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

为了应对当前各地普遍存在的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挑战,年会设立了“新型城镇化与区域协调发展”、“对话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城市规划教育改革”、“小城镇与农村建设”等平行会议;适应低碳经济发展和城市转型升级,本次会议设立了“生态宜居,低碳实践”、“绿色文明,美丽城乡”、“城市绿色转型与发展论坛”等平行会议;在关注“三农”问题,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领域,会议设立了“小城镇与农村建设”、“乡村规划:特点与难点”、“城市与乡村,保护与传承”的专题会议;针对当前历史文化遗产频遭破坏的窘境,本次会议专门设立了“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城市保护与文化复兴”、“保护、提升与发展--香港青岛规划专题”等会议;强调规划引领发展,年会设立了“新时期园区发展和规划的新探索”、“交通与土地,协同与融合”、“健康城市与城市规划”、“百年都市青岛:规划引导与城市发展经验”、“拓地、节地、优化城乡环境--香港实践的分享”等平行会议;对于公共基础设施的邻避问题、工程与防灾规划问题、住房问题、城市景观与城市设计问题、城市交通拥堵与城市交通规划问题、大数据时代的城乡规划与智慧城市等社会关注的话题,也都有专门的会场进行研讨,此外,年会还专门设立论坛,讨论民营规划机构的角色与身份、国际经验在中国的实践等。

来自国内外的著名专家、学者、院士为大会带来精彩的跨学科高端学术报告,来自基层的规划工作者带来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具体的难题。参会者既有城市规划领域的权威专家,也有来自发改部门、土地管理部门、交通运输部门、环境保护部门、金融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的代表,大家在学术的平台上平等交流,会议的气氛十分热烈,会场的讨论坦诚开放,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积极互动。

为了确保会议质量,学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规范的征文,共征集到学术论文2422篇,经专家严格的匿名评审,有163篇论文在平行会议上宣读,代表了城市规划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也反映了全国规划界对于“城市时代、协同规划”这一主题的高度关注。

倡导科学精神和公益价值

本次会议的开幕式简短、热烈,主题突出,相关领导简短致辞后,对支持城市规划领域的学术活动公益活动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了表彰。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唐启升院士在致辞中指出,学会是党和政府与学术界、科技界、企业界及社会各界沟通、交流和对话的桥梁,是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的桥头堡,我们要充分发挥学会这种政治上靠得住的科技类社会组织的人才优势和独特作用。的科技创新、学术交流、社会公益和科普工作,均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希望再接再厉,更广泛地团结科技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为中国城市规划事业谱写新的篇章。

随后,学会向第7届青年论文奖的获奖者、首届中国城市规划青年科技奖获得者、西部之光大学生暑期规划设计竞赛优胜奖获得者颁发了奖状和奖章。青年奖的前身是全国青年城市规划论文竞赛,旨在为青少年从事城市规划研究提供交流的平台,迄今举办了13届,已经成为青年城市规划学者的摇篮,今天活跃在全国各地规划部门的技术骨干中,不少都是本奖项获得者,今年共有15位青年作者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和佳作奖。

学会在“规划西部行”的公益大旗下,于2013年6月到10月组织了“西部之光”大学生暑期规划设计竞赛,目的在于为西部地区大专院校的规划专业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与交流的机会。本次活动共有21所西部高校76支参赛队共计400余名师生参赛。通过这类活动,主办方有效地搭建了东西部地区互动和技术扶贫的平台。

“中国城市规划青年科技奖”是由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中国青年科技奖”评选的精神设立的,用于表彰那些在各自工作岗位上积极进取,取得了重要的创新性成果,为提高我国城市规划科学技术水平作出重要贡献的青年科学家。决定,授予南京大学张京祥、东南大学杨俊宴、同济大学田莉、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陈小卉、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荣浩磊、中山大学李志刚等六名同志,首届中国城市规划青年科技奖。同时推荐张京祥为“第十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的候选人。

会议期间,城市影像委员会举办了城市摄影作品公益拍卖,拍卖了摄影师们专门拍摄的城市题材照片,将公益拍卖所得全数捐献给学会的“规划西部行”活动,为西部地区城市规划领域的能力提升提供经费支持。拍卖现场人头攒动,气氛热烈,大家纷纷慷慨解囊。

大会主办者希望通过组织这一系列公益活动,在城市规划领域弘扬科技精神,倡导关注公益、关心后发地区的风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