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19 14:55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9月14日下午,在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城市文化传承与规划变革”专题会议上,理事、历史文化名城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张杰教授作了题为《城市遗产网络保护》的主题报告。报告从人工与自然、城邑与区域、空间与时间等要素的分析切入,通过丰富生动的案例,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网络化结构和体系化特征,并提出了针对性的保护思路。
张杰教授认为,中国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信仰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是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和严密的体系特征。他介绍,自己通过多年持续性的研究分析,对各个空间层次上的遗产构成、文化信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举例探讨了北京皇城、中轴线的空间结构体现出的制度特征和文化内涵,中国五岳的地理关联和体现出的共同文化信仰等,详尽的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同时,张教授指出,中国独特的山水格局是历史性城市形成和发展演变的重要基础,多样性的山水格局特征构成了我国历史性城市中多样性的历史景观。他以广州古城三个层次的山水格局为例,详细介绍了古城利用自然山水环境营造城市空间特色的历史过程,又以浙江湖州自唐代以来形成的太湖溇港历史景观为例,分析了江南水乡改造自然水网并孕育城市发展繁荣的进程,生动的解析了山水格局与城市发展的网络化联系。
通过对历史文化遗产与文化信仰、山水格局的联系进行深入剖析,张教授进一步指出,体系性是中国古代传统城市、聚落的重要特征。《周礼·天官冢宰》记载:“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其中,“体国”是指按照《考工记》营城制度对国进行规划,“经野”是按照三等采地和井田制对整个国之外的野进行规划,在军事上,国以城郭为固,而畿外之野则以险为阻,共同构成防御体系。这种严密的城乡社会组织必然反映在城乡整体规划和建设上,形成完整的人居环境体系。张教授以临海、昆明、广州、景德镇、凤凰等历史性城市为例,将其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资源进行综合分析,挖掘出其中密切的联系和完整的脉络,形成了城市遗产保护的整体网络。
最后,张教授建议,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的思想和更科学的研究方法,容纳和研究更多的历史文化遗产类型,深入探讨历史文化遗产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共同保护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网络体系。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73892号-2
网站管理: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合作电话:86-10-82819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