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10月13日,“未来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国际论坛”在陕西省西安市圆满落幕,论坛以“创新城市发展,提升城市品质”为宗旨。
常务理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保军,常务理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毛其智,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华先胜,城市生态规划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华侨城集团有限公司总规划师许重光,世界银行首席城市专家Barjor Mehta(梅柏杰)等专家、学者在会上作精彩报告,详见下文。
本文字数:4825字
阅读时间:15分钟
“未来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国际论坛”于2018年10月13日在西安盛大启幕。
“未来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国际论坛”由(以下简称“学会”)、西咸新区管委会举办,是首届“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西咸)国际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论坛以“创新城市发展,提升城市品质”为宗旨,通过主题展览、主旨报告、公众参与等形式,组织城市规划、建筑及相关领域的学术权威和行业专家,聚焦城市发展规律、城市品质、人居环境、新技术应用等领域,充分展示西咸创新城市发展历史成果,探求未来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新思路、新方法、新路径。
西咸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李肇娥,西咸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总规划师陈默,西咸新区规划建设局副局长梁东,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常务理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保军,常务理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毛其智,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华先胜,城市生态规划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华侨城集团有限公司总规划师许重光,世界银行首席城市专家Barjor Mehta(梅柏杰)等政府领导、国内外专家、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代表莅临论坛活动。
西咸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总规划师陈默主持开幕式。
西咸新区管委会李肇娥副主任在致辞中指出,现在倡导“互联网思维”,讲究从产品的视角看问题,提倡优化“用户体验”。西咸新区正是城市产品,做好这个产品的关键在于做优人居体验。她强调西咸新区坚持做优城市格局,以生态红线、水资源底线框定建设边界,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构建绿色生态、职住均衡、组团发展的城市空间格局;坚持提升城市建设品质,分类出台各类建筑品质规定,高水准配套打造教育、医疗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推广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推广中深层地热等清洁能源供热技术,全面建设无煤城市;坚持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建立了扁平化、大部制、小政府、大社会的内部管理体制,按照“一张网、一张图”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在致辞中表示,面对国内环境资源的约束、国际社会单边主义的压力,如何通过创新发展,实现城市发展的动能转换,变得更加紧迫和重要。西咸新区的设立,为西安这个十三朝古都注入了新的制度活力,其创新的城市发展方式及优秀的城市规划,一定会给世界提供新的解决方案。而(Urban Planning Society of China)作为一个有着62年历史的学术组织,凝聚了我国城市规划领域最顶级的专家,致力于加强国内国际同行合作,推动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学术研究、职业实践和合作交流。与西咸新区共同举办这样一场论坛,不仅是西咸新区的一次重要的交流和研讨,也将成为全国范围内有关创新城市发展的重要平台。
主旨报告
杨保军:城市创新发展与城市品质提升
常务理事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杨保军院长从新时代、新动能、新空间三个方面阐述了城市创新发展的背景、要求、驱动力、空间特征。
杨院长分析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民众生活体验、个体感受方面更加突出了“美好”,从生态景观、风貌特色方面更加突出了“美丽”,美好和美丽是下一程发展的重要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对城乡规划建设的要求,突出了规划的人民性,突出了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水平,突出了生态文明建设 ,突出了绿色宜居美丽家园,突出了历史文化保护 ,突出了城市特色风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发展重心已由重规模、重速度向注重品质、内涵转变,传统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消费因社会需求的改变,已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而创新改变人类生活,美好生活需求也呼唤创新,因此杨院长强调创新驱动与内需升级是新动能的两大构成,他指出,创新对下一轮发展的决定性意义,是未来摆脱资源依赖的唯一解决方案;而内需的升级,如对优质文化、环境、居住、服务、消费、休闲体验的需求,使美好生活成为城市发展的价值新取向。
那么什么样的空间环境才能与新需求相适应呢?杨院长以西溪湿地为例指出,未来高质量空间在城乡田园空间、自然山水空间。高品质空间需要精雕细刻,需要工匠精神。杨院长以深圳城中村的微更新为例,指出留住有才能的年轻人是城市竞争力的关键,未来高质量空间也是创新聚落空间。同时,他以上生新所、景德镇的陶溪川、景德镇名坊园为例指出,未来高质量空间也是文化魅力空间,在传承与创新中,需要运用设计手段,塑造出更多富有文化特色的魅力空间。
毛其智:未来城市研究与中国之路
常务理事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毛其智教授围绕未来城市研究、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主要问题、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这三个方面,分享了自己对未来城市的规划、建设与管理的观点。
毛其智教授指出,未来城市研究是城市科学和城乡规划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结合城市的概念,以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毛教授强调,城市的核心是人,未来城市应包含若干维度,即宜居、韧性、权利、智慧、低碳。
毛其智教授重点分析了我国在城市建设和规划管理上存在的十大问题。一是在规划建设指导思想上重外延轻内涵、发展方式粗放,盲目追求规模扩张,新城新区层出不穷,大拆大建常年不断;二是一些城市规划前瞻性、严肃性、强制性、公开性不够,一些领导干部习惯于用行政命令取代法治,动辄“我说了算”、“就这么定了”,违法违规干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一些城市甚至出现“一任书记一座城,一个市长一新区”现象;三是一些城市越建越大、越建越漂亮,但居民上学、看病、养老越来越困难,群众生活越来越不方便;四是相当数量的城市空气污染、交通拥堵、出行难、停车难、垃圾围城等城市病突出,且呈蔓延加剧态势;五是绝大多数城市没有完整准确的地下管线数据,许多城市平时缺水,每逢大雨“城中看海”;六是一些城市一边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一边是棚户区、城中村破败低矮;七是一些城市建筑贪大、媚洋、求怪等乱象丛生,一些奇形怪状建筑拔地而起,个别城市甚至成了外国设计师“奇思妙想”的试验场;八是火灾、爆炸、垮塌等安全事故频发,老百姓生活不踏实;九是不少城市大量进城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生活、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十是有的城市管理人员不依法办事,选择性执法、粗暴执法事件不时见诸报端,影响很坏。
2015年12月20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城市工作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习近平在视察北京的讲话中也强调,城市规划建设做得好不好,最终要用人民群众满意度来衡量。
面对当今中国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结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的实践,毛教授认为,我们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
华先胜:城市大脑人工智能探索与实践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
阿里云城市大脑人工智能技术负责人
华先胜详细介绍了“城市大脑”的概念、形成、实践及未来趋势。
他以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为例,指出城市大脑就是要解决城市的数据孤岛问题,让数据连接、学习并辅助做出决策。在没有“城市大脑”前,城市感知处于盲人摸象、灯下黑、雾里看花的状态。而城市大脑的作用,就是将数据汇聚起来,用云计算的算力和人工智能的技术使数据助力城市管理和服务,全面、实时、全局的优化、预测和干预,带来高性能、低成本、便捷、灵活的城市生活,实现城市安全、人民幸福、经济繁荣。
华先胜先生重点展示了城市大脑中的人工智在视觉智能、大数据智能两个方面的运用。他指出,城市大脑最新视觉AI技术在事件事故巡逻、渐进式视频搜索、车流人流预测、视觉计算平台四个方面的运用已相对成熟。同时,大数据智能平台的搭建,实现了交通运行态势监测、区域全局信号控制优化、应急车辆优先通行等功能。
城市大脑在杭州成功布局之后也于2018年向浙江省外、甚至是向国外拓展,相继在苏州、衢州、澳门以及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等地落地。那么城市大脑的未来趋势如何呢?华先胜先生分析了城市大脑的五大趋势,即未来城市大脑将从点状功能逐步向平台化、标准化转变,从感知、态势、优化走向预测、干预、规划,从着重为政府服务,走向为政府、企业、个人三方同时服务,从交通、综治领域,扩展至环境、安监、规划、旅游、水电等领域,从云端分离到云端协同。未来,城市大脑将通过大规模计算和AI技术赋能城市,成为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
许重光:快速城镇化的“质与量”——来自中国发展前沿的回顾与展望
学会城市生态规划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华侨城集团有限公司总规划师
许重光主任委员从规划视角分析了深圳开放维度、科技创新维度、生态环境维度的发展与变化,并结合深圳华侨城的实践剖析了华侨城品质营城的四大核心要素。
过去的40年是中国城镇化高速发展的阶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许重光主任委员以规划视角从多个维度回顾、分析了深圳这些年来的发展与变化。
从深圳开放的维度来看:从“深圳速度”到“深圳质量”,深圳由工业为主的经济特区演变为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深圳历次规划中其城市定位的变化也证实了这一点:1986年特区总体规划,定位深圳是以工业为重点的综合性经济特区;1996年城市总体规划,定位深圳为华南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深圳2030城市发展策略,定位深圳为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先锋城市;2006年城市总体规划,定位深圳为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国际化城市。
从深圳科技创新的维度来看:从出口加工区到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中心,深圳经历了工业区起步、保税区布局、高新区拓展、集聚区形成、合作区规划、自贸区建设,为中国城市的科技创新树立了一个新的“标靶”。
从深圳生态环境的维度来看: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生态需要为导向,深圳在生态控制线基础上,不断营造适宜市民休闲的生态兴奋点。
从华侨城实践看品质营城:从“在花园中建城市”到“中国新型城镇化引领者”,华侨城开创中国工业文明时期超前的后工业实践。
最后,许重光主任委员认为:全球视野、科技创新、生态环境、文化软实力,已成为衡量城市发展质量的关键维度。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既要坚持适合城市自身发展的长远目标,又要定期适时调整和完善发展。对城市发展中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要宽容,对新技术、新业态、新领域要兼容。规划的实施要始终坚持品质优先。
Barjor Mehta(梅柏杰):区域发展,世界银行的经验及其对西咸新区的启示
世界银行首席城市专家
Barjor Mehta(梅柏杰)首先介绍了世界银行的概况,致力于向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提供资金、政策咨询和技术援助,通过帮助各国分享和应用创新知识和解决方案,应对他们面临的挑战。
Barjor Mehta(梅柏杰)先生指出,从区域/空间发展的角度可以使政策和投资更好地针对地方资源禀赋和限制条件,他们从过去重在基础设施、农业、社会保障、重点产业等领域的单独的项目支持转变为以地方/区域为单位, 政府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设计战略和项目,共同协作、解决地方发展难题。通过对地方资源禀赋和限制条件进行严谨且充分的研究,实现更好地确定重点基础设施,减轻当地企业面临的限制条件,减轻当地居民面临的限制条件。
Barjor Mehta(梅柏杰)先生强调,世界银行从集中性、连通性、趋同性三个方面通过区域发展促进国家经济转型。一方面聚集经济促进经济活动的集中和增长,另一方面改善连通性,使城市不仅服务于有限的本地市场,不仅限于道路的连通,而是通过城市间贸易促进专业分工、扩大市场规模,使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力,促进劳动力市场联通,支持人才流动,实现信息、服务、货运的连通,实现国内市场联通、全球市场联通。同时,经济上竞争力较低的地区需要在人民生活上给予合理的保障,实现各地人民生活水平的趋同。
Barjor Mehta(梅柏杰)先生通过对世界银行在世界各地工作经验的分析,总结了其对西咸新区城市建设的经验启示。第一,创造普遍适用的资本,应对未来不确定的经济环境。各城市改善制度、建设普遍适用的基础设施,发挥已有的经济聚集和比较优势,培养大批受到良好教育的人才;第二,把本地市场与全国市场、国际市场相连通。在工业政策和社会政策中,把对连通性的投入作为核心,对于“软性”连通要与对基础设施连通一样重视和投入。第三,保障各地生活水平,利用较高的城市化水平和本地连通性,提高对全民的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人力资源。
论坛期间的主题展览,通过大西安规划、西线规划、河流水系、绿色生态、立体开发、海绵城市、综合管廊、干热岩、住宅建筑、写字楼品质标准等十方面内容全面展示了西咸新区规划建设成果与展望。
一座城市是否拥有足够的发展前景,最离不开的就是城市的规划,而好的城市规划是公众参与出来的。最后,在西咸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总规划师陈默的主持下,在众位专家学者的见证下,西咸新区公众参与活动正式启动。
西咸新区规划建设局副局长梁东发布了“规划在西咸”微信小程序,并详细介绍了公众参与活动的目的、形式和内容,在这座敞开心扉的城市中,让我们共同见证西咸新区的成长与未来吧。
“规划在西咸”小程序上线
相关阅读
雄安数字规划平台视频出炉│学会常务理事杨保军:这就是未来城市的样子
觉得好,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