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10月20-21日,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专题会议六“城市更新,让人居更美好”在重庆市国际博览中心的一层学术会议厅9连续召开。与会嘉宾作精彩报告。
本文字数:5932字
阅读时间:18分钟
作为2019年年会备受关注和规模盛大的专题会议之一,“城市更新,让人居更美好”于10月20-21日在重庆市国际博览中心的一层学术会议厅9连续召开。专题会议围绕着“城市更新,让人居更美好”的议题,设置了特邀主题报告、专题报告、提问和讨论三个学术交流环节。
其中,主题报告邀请的是:副理事长、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伍江教授,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阳建强教授,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边兰春教授,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委员、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黄瓴教授;专题报告环节则是通过参会论文的优选环节,由来自北京、上海、重庆、广州、深圳、南京、武汉、成都等地规划编制单位和高校的24名规划师和学者,宣读和交流了自己的会议论文和心得体会。
专题会场全景
特邀主题报告
伍 江
学会副理事长,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教授
伍江副理事长做了题为《“有机更新”及其实现路径》的主题报告。首先,报告围绕着常态或非常态发展的重要底线,探讨了城市有机更新的本质,认为土地资源底线、生态宜居底线、历史人文底线、社会公平正义底线、公共安全底线是城市更新的基础;然后,报告从城市建成环境角度阐述了我国有机更新的阶段性特征,涵盖了战略性、系统性、多元性、过程性四大类别和层次、类型、过程三大维度;最后,伍教授还对城市有机更新的实现路径提出了系统性思考,认为:城市有机更新是包括政策制定、规划设计、实施管理的全过程,惟有尊重城市发展演变的规律,亦即城市有机更新的规律,城市的生命力才会愈加旺盛。
阳建强
学会理事、城市更新学委会主任委员,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阳建强理事做了题为《1949 -2019年中国城市更新的发展与回顾》的主题报告。首先,报告基于中国城镇化的现实背景,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城市更新划分为四阶段;然后,从不同时期的更新机制、机构组织、学术研究、重要实践以及更新政策等方面入手,报告回顾梳理了1949-2019年中国城市更新的发展历程,从基础性的城市建设工作到城市更新的全面展开,再从多元广泛的更新实践到生态文明下对人居环境改善和城市活力提升的重视;最后,阳教授总结分析了各个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主要成效与面临挑战,并对今后如何使城市更新工作走向科学化、常态化、系统化和制度化进行了展望。
边兰春
学会常务理事、城市更新学委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边兰春常务理事做了题为《统一与多元——演进中的北京城市更新与再生》的主题报告。首先,报告从北京作为首都的时代背景、发展历程、关键问题出发,指出首都的发展要强调发展转型、要强调生态环境的控制、要强调城乡风貌的管控,以及做好新的减量存量模式下的利益分配;然后,报告强调了首都未来发展的重要导向,提出了城市更新要处理好生态、文态、业态、形态、心态的“五态”关键问题;最后,边教授还结合国际更新案例辨识了城市更新的三大基本转变,即:从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机制转变,从土地开发到邻里更新的模式转变,从环境改造到社会共治的目标改变。
黄 瓴
学会城市更新学委会委员,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
黄瓴委员最做了题为《创新社会治理视角下的重庆城市社区更新规划》的主题报告。首先,报告立足于价值认知高度,从国际共识、国家政策、地方体验等层面概述了社区更新的观念转型;然后,报告基于建立协作式参与机制 ,确立了自身包括理论支撑、技术方法、操作过程等在内的社区更新路径;最后,黄教授结合渝中区的社区更新实践试点,从总体思路和行动规划详细演绎了该路径是如何展开和落实的,包括:基于存量挖潜的社区资产调查、评估与建库;基于资产综合评估的社区分类、筛选与更新策略;基于“人-空间-服务”综合治理提升的社区规模调整;基于公共空间文化复兴的参与式社区更新行动规划等。
专题报告
与此同时,其他学者还结合我国各地城市更新的实践经验和特色做法,从下五大方面展开了富有启示性的交流和探讨。
专题报告之“社区更新与邻里复兴”版块
王虹光
李吉墉
李佳敏
周 萌
来自北京市城规技术服务中心的王虹光做了题为《场所运营助力城市更新和基层治理的模式探究》的学术报告。报告以史家胡同博物馆为基地开展的场所运营为例,探讨了责任规划师参与场所运营工作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和基层政府多元治理格局起到的助力作用,并总结了其以文化活动为支持,来串接“场所运营-城市更新-社会治理”三维度的工作模式和实践经验。
来自珠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李吉墉做了题为《港珠澳背景下珠海旧村更新用地整合模式研究》的学术报告。报告聚焦于港珠澳大桥建设背景下的珠海旧村改造工作,阐述了当前城市更新的战略转向、珠海旧村用地的现状特征及其更新困境,不但为其用地整合提炼出三种模式(就地平衡模式、集中平衡模式、综合平衡+用地扩容模式),还具体分析了三种模式的操作适用性和技术要点。
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李佳敏做了题为《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城市老旧社区更新研究》的学术报告。报告依托于社会学领域的“行动者网络理论”,为武汉市老旧社区更新确立了包括“确定行动者-分析行动者联系-规划转译-检验规划效果”在内的操作路径,探究了政府作为城市更新的主导者应当如何发挥社区居民及非政府组织的能动性,也为中国城市老旧社区更新改造提供了新的思路。
来自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周萌则做了题为《山地城市社区文化线路可持续营建机制研究》的学术报告。报告通过比较重庆两个典型案例在统一更新策略下的不同更新效果,思考了社区文化线路该如何实现可持续营建,并指出:文化线路不仅是修补空间的空间线路、修补文化的时间线路,更是修补社会关系的社会线路。
专题报告之“公共空间塑造与品质提升”版块
唐皓明
李 飞
时 泳
来自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唐皓明做了题为《图像、体验、活力——对上海衡复风貌区街道品质分析》的学术报告。报告针对不同的数据(街景图像、微博签到、POI数据等),应用了一系列街景图像与图像识别测度方法,辨识和评估了步行者视角下的街道活力与品质,并揭示了保护区尺度下街景绿化等要素对街道品质产生正影响的原因。
来自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的李飞做了题为《微更新视角下的老城公共空间整合更新研究——以南京明故宫地块为例》的学术报告。报告通过对南京明故宫地块的实证探索,引入微更新的理念,在以人为本、经济性和混合共享的原则下,分别从文化层面、空间层面、更新机制层面诠释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微更新策略。
来自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的时泳则做了题为《基于城市更新理念下的绿地空间布局优化研究——以沈北新区为例》的学术报告。报告借助于流体力学软件Fluent,采用“实测-模拟-验证”方法对二氧化碳在宏观-中观-微观三重尺度下的分布状况进行了模拟分析,以此确定了沈北新区绿地空间的最优化布局,也为城市生态环境的优化提供了技术性参考。
专题报告之“历史文化与遗产保护”版块
尔 惟
徐铭泽
王 璠
李雅静
来自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尔惟做了题为《天津历史文化街区步行系统规划的实践与思考》的学术报告。报告兼顾“街区-线路-节点”三重尺度,探讨了天津市历史文化街区的步行系统建构策略,包括:统筹交通方式,打造宜步城区;打通步行断点,保障步行连续;改善三类空间,增设文化路径等。
来自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的徐铭泽做了题为《基于“访客”导向的古城微更新策略探究——以荆州环古城城市设计为例》的学术报告。报告转换视角,提出了“访客”导向下的古城更新思路,包括:轻产业的项目引领、多文化的客观呈现、微更新手段的灵活应用等,并结合荆州环古城项目进行了实践应用和转化。
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王璠做了题为《历史事件驱动下百色老城区复兴规划策略研究》的学术报告。报告以“中国红·百色”项目为依托,演绎了如何以历史事件和事件载体为核心、以活动为线索来串联文化活力点、并建立“事件空间”的系列活力场所。
来自湖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的李雅静做了题为《基于大城市高地价核心区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策略研究》的学术报告。报告结合青岛路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探索了大城市高地价核心区的更新策略,并重点以咸安坊里分咸安坊里分为例,在价值评估的基础上提出了总体环境保护策略、建筑本体保护策略和街巷空间修缮策略。
杜林东
石狄雯
王 剑
赵星宇
来自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的杜林东做了题为《权力与社会:上海与北京近代拆城筑路之比较》的学术报告。报告通过相对严谨的史学研究,比较和探究了两座近现代城市(北京与上海)现代化建设的动因差异;在此基础上,报告还同其他典型开埠城市进行了延伸性比较,并对其成因做出了一定的理论诠释。
来自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的石狄雯做了题为《文化原真性与城市工业遗产更新:以陶溪川为例》的学术报告。报告基于文化原真性视角,通过解读景德镇陶溪川更新的成功案例,从物质空间+社会文化两个方面入手,提炼了四方面的更新经验,包括:活跃在地文化;植入优秀文化;引导社群发展、产业与精细化运营等。
来自中通服咨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王剑做了题为《基于土地潜力评价的城市工业用地更新策略》的学术报告。报告针对昆山高新区构建了工业用地的潜力评价体系,并通过ARCGIS多因子评估技术来划分潜力片区、确立分类更新策略,可为我国棕地更新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思路。
来自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的赵星宇则做了题为《混合思想视角下的重庆工业遗产更新探究——兼论重庆特钢厂更新策略》的学术报告。报告基于“混合”新思路,确立了由“5维尺度(城市、区域、街区、地块、建筑)+3维时空(水平、垂直、时间)”耦合而成的更新模式,并付诸于重庆特钢厂的更新实践之中。
专题报告之“旧城改造与形态导控”版块
陈汝霜
于 涛
蒋海勇
来自华南理工大学的陈汝霜做了题为《城市形态设计准则在旧城更新中的实践探索》的学术报告。报告引入城市形态设计的准则方法,以广州市人民南历史文化街区为实践案例,介绍了如何从土地用途标准、建筑形态整体策略、类型标准、临街面标准四方面对建筑形态进行导控,不但阐释了城市形态设计准则本土化的运用过程,还探讨了如何在提升公共空间品质的同时激发场地活力、展现地域特色和延续城市文脉。
来自深圳鼎鸿发展顾问有限公司的于涛做了题为《基于分形理论的深圳市城市更新单元空间特征研究》的学术报告。报告借助于分形理论的计盒维数法,重点对深圳市601项城市更新单元进行了分形维数计算和空间特征评估,并在“强区放权”的环境下从避免项目式更新,动态监测空间数据,合理配置用地空间等方面提出了策略和建议。
来自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的蒋海勇做了题为《活力营造视角下的边境贸易区品质更新研究》的学术报告。报告结合凭祥市浦寨片区的规划建设实践,从产业活力、空间活力、社会活力、机制活力四方面,提出了基于跨境合作思路的产业转型、基于需求层次理念的动态营建、从“经济型改造”向“社会型更新”转变、多方参与协同治理的品质更新策略。
李惠敏
董明娟
来自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李惠敏做了题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后空间再利用策略和实例剖析》的学术报告。报告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后空间为研究对象,不但提出了自上而下功能引导和自下而上空间适配的再利用策略,还总结了疏解空间再利用的五种实施模式,进而结合北京目前的规划体系和政策基础探讨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来自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的董明娟则做了题为《旧城片区存量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研究》的学术报告。报告从社会、空间两大视角出发,搭建了天津市西沽片区旧城更新的实施框架:一方面从社会视角提出了旧城片区存量空间“共建共治、公平共享”的制度协调机制,另一方面则是从空间视角融合了功能布局、交通组织和生态水网的品质提升策略。
专题报告之“更新路径与机制创新”版块
薛 威
钟奕纯
谷志莲
赵 蕊
来自四川美术学院的薛威做了题为《重庆渝中城市包容性更新理论框架与实施路径》的学术报告。报告不但建构了“理念包容-对象包容-过程包容”三位一体的包容性城市更新逻辑框架和“政府责任、居民自觉、市场能量”有机构成的更新动力,还确立了渝中城市包容性更新的社会发展、产业发展、社区空间发展的实施路径。
来自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钟奕纯做了题为《从“疏整促”走向有机更新—北京城市更新体系初探》的学术报告。报告主要从组织实施的角度梳理了上海、广州、深圳三地的城市更新经验,然后在吸收和借鉴的基础上,为北京城市更新体系的建构提供了组织管理体系、政策法规体系、规划编制体系、实施运作体系四方面的建议。
来自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的谷志莲做了题为《权益指标化:跨越转型期存量开发产权制度壁垒》的学术报告。报告为探求当前土地产权制度框架下打破制度壁垒的机制创新,揭示了“权益指标化转移”做法在深圳实践与运行的关键所在,并呼吁进一步推动该做法在“三生”空间统筹治理等其他土地资源再配置中的实践运用,以有效推动转型期土地资源的高效配置与统筹、空间格局重构与价值再造。
来自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赵蕊则做了题为《“共商、共建、共治”——居民自治机制培育的路径初探》的学术报告。报告结合朝阳门街道内务社区的三例实践,重点解析了居民自治机制培育的实践路径和工作难点,并为此提出了一系列合理化建议。
左: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秘书长、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吴晓教授
中: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唐燕副教授
右: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规划师许槟
本次城市更新的分会场分别由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吴晓教授(东南大学)、副秘书长唐燕副教授(清华大学)和副主任委员许槟(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持,会议历时一天半,涉及面广,从理论到实践,从技术到制度,较为系统地探讨了我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更新的方方面面,场面热烈,先后累计吸引了约500余人次的关注和参与,引起了广泛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反响。
专题会场的论文宣读证书颁发仪式
供稿单位: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
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专题
看报告?看综述?看资讯?
年会专题网站应有尽有!
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专题网站:http://www.planning.org.cn/2019anpc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专题网站,查阅更多年会精彩资讯。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嘉宾报告集锦 · 第三辑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嘉宾报告集锦 · 第二辑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嘉宾报告集锦 · 第一辑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点击查看更多年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