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1 10:38 来源: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主要编制人员:张佳、曾九利、汪小琦、沈莉芳、杨潇、唐鹏、阮晨、李果、张毅、李竹颖、陈建滨、付洋、郑玉梁、吴欣玥、姚敏、翟垚森、高梦薇、刘杰希、高菲、于儒海、刘欣、谢超、李波、周姝雯、王观
2007年,成都获批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十多年城乡统筹发展进程中探索出了乡村发展的“成都模式”。2017年,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要求成都乡村振兴要“走在前列、起好示范”。为落实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国土空间规划变革的要求下,成都做好顶层设计,重塑城乡空间格局,从要素流动、资源配置、规划管控等方面探索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和村规划编制新方法。
一、主要内容
规划以成都全域乡村评估调查为基础,以塑造美丽乡村与美丽城市交相辉映的大美蜀乡胜景为空间目标,厘清乡村发展困局,针对性提出五大空间战略,并形成全域乡村振兴总体空间格局,以重塑城乡经济地理。
第一、理症结。开展“四问于民”的“乡村摸底”,问计于当地村民、问计于乡镇干部、乡村规划师、乡村经营主体,广泛了解不同群体在生活、产业、环境等方面的诉求与期盼。同步建立全域乡村数据库,利用国土空间信息平台的基础上,从规模密度、资源集聚、设施分布等维度进行全面评估,厘清成都乡村发展症结为发展模式雷同、资源要素分散、镇村管控无序。
第二、明战略。结合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及发展目标,针对成都乡村发展的现状问题,提出生态、产业、文化、品质、形象振兴五大空间战略,确定全域乡村振兴空间发展的总体方向。
第三、定格局。确定“五大主体功能区+五条乡村振兴走廊+九十七个城乡融合发展单元”的全域乡村振兴总体空间格局(图1)。
图1 全域乡村振兴总体空间格局图
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供稿
五大主体功能区是按照全市“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战略部署,强调乡村地区差异化、错位发展,形成与环境条件、资源禀赋相适应的城乡空间框架。例如:“东部”区域建设以生态化为特质的未来之城,依托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沱江,重点发展高端农业和生态休闲农业。
五条乡村振兴走廊是基于农业生产布局和主要交通路径划定的全域乡村发展基础最优的区域。通过打破均质化的公共资源投放、整合沿线资源等方式,解决乡村发展资源要素分散的问题,突出成都特色与区域特点(图2)。例如,“大美田园走廊”依托四个国家级农业园区,展现川西平原田园风光。
图2 乡村振兴走廊规划布局图
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供稿
九十七个城乡融合发展单元是实现全域精细化管控和高质量发展的抓手。在国土全域用途管制的基础上,打破行政边界,整合镇村发展需求、优化资源配置。规划通过构建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划定农业型、园区型、景区型、综合型四种类型,对镇村地区产业功能、空间布局等进行分类引导。其中,农业型单元共48个,以规模化农业推动加工、观光、体验等产业发展(图3);
图3农业型城乡融合发展单元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模式示意图
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供稿
园区型单元共20个,在科技、文化等要素引领下,形成研发、文创等新业态(图4);
图4 园区型城乡融合发展单元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模式示意图
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供稿
景区型单元共16个,依托自然资源实现生态价值转化(图5);
图5 景区型城乡融合发展单元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模式示意图
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供稿
综合型单元共13个,结合便捷的交通和复合化的产业结构,疏解中心城功能和人口(图6)。
图6 综合型城乡融合发展单元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模式示意图
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供稿
二、特色创新
第一、构建与国土空间规划对应衔接的乡村振兴规划体系。
图7 与国土空间规划对应衔接的乡村振兴规划体系
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供稿
市、区县层面形成与国土空间规划对应的乡村振兴规划层级;镇村层面创新提出以“城乡融合发展单元”为抓手,统筹镇乡国土空间规划与镇、村详细规划,形成国土空间、资源信息、规划管理协调共享的工作平台(图7)。
第二、探索以“城乡融合发展单元” 作为实施国土全域用途精细化管控的实践工具。
图8 城乡融合发展单元规划体系图
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供稿
在单元规划编制中,为促进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创新提出“总纲+图则+项目库”的管控方式。其中,“总纲”通过条文和图集落实乡村发展中的刚性控制;“图则”以控规的方式将管控内容具体落地;“项目库”设置“留白”机制,在不突破规划刚性管控及预留指标的前提下,根据项目需求机动安排新增用地,动态化满足乡村地区发展要求(图8)。
第三、构建“乡村振兴走廊”,推动区域协同、资源融合发展。结合成都“圈层+放射”的城乡空间骨架,按照以点串线、以线带面、连片策动的发展思路,提出以发展“乡村振兴走廊”促进优质资源的整合与集聚。基于资源本底、产业基础等因素,运用空间聚类分析方法划定五条乡村振兴走廊,强化走廊对产业品牌塑造、文化特色彰显等方面的带动引领。
第四、深化公园城市的乡村表达,探索生态价值转化新路径。川西林盘是成都平原农村聚居形态的代表,诠释着公园城市生态宜居的重要特征。规划提出“小规模聚居、组团式布局、微田园风光、生态化建设”的乡村社区建设理念,保护并传承原有的“林盘”景观;同时通过加密乡村绿道,串联景区景观、特色镇、林盘等多个系统,集聚各类生产要素,增强经济文化扩散效应。并基于土地整治,有序织补全域生态,塑造大地景观,催生康养、民宿等多元功能,带动乡村三产融合互促,演绎成都新时代乡村振兴空间图景。
三、实施成效
一是统筹全域乡村振兴规划工作。指导乡村振兴走廊、区县乡村振兴规划等下层级规划编制;引导多乡镇联合编制“城乡融合发展单元”规划;推动“一规定+一导则+一办法”的镇村技术标准体系升级。
二是加快推进全域乡村振兴政策制定。规划核心内容已纳入《成都市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若干政策的意见》等若干项市级政策。
三是加快推动乡镇区划调整。规划对成都15个县(市、区)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方案起到参考和指导作用。2019年,成都全域撤销165个乡镇,乡镇(街道)建制调减约30%。未来成都将结合乡镇建制调整,实现权力下放、资源下沉、重心下移,全方位重塑经济地理。
四是加快推进新一轮的村庄规划编制和建设实施。如在该规划指导下,成都市郫都区研究提出了“城市带动、特色镇带动 、产业功能区带动多村连片”和“多村连片组团发展”四种典型多村连片发展模式,并从城镇化与聚居引导、产业与功能、公共服务配置等五个方面分类提出建设指引(见图9)。以郫都区战旗村和周边4个村为试点,编制五村连片村庄规划,探索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思路和方法。规划兼顾战略引领和空间落实,系统谋划生态、产业、文化、人才、组织五大协同振兴路径,统筹水林田湖村全域全要素,形成集土地利用布局(图10)、土地综合整治(图11)、形态设计和景观风貌提升(图12)、支撑系统规划等于一体的新时期村庄规划成果。目前五村累计接待游客人次已翻三翻,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0%,建成乡村振兴学院、乡村十八坊、农耕文化博物馆、绿色有机蔬菜种植基地等一批产业项目,实现协同振兴发展。
图9 多村连片实施片区建设模式图
图10 土地利用布局图
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供稿
图11 土地综合整治图
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供稿
整体鸟瞰图
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供稿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73892号-2
网站管理: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合作电话:86-10-82819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