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9月24日,2022/202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专题会议十八在武汉召开,会议主题为“山地城乡空间特征与高质量发展”。专题会议由学会山地城乡规划分会秘书长,重庆大学李和平教授主持,与会嘉宾、专家学者围绕山地城乡特征约束下高质量发展的相关议题做了精彩报告并展开讨论,主要包括山地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山地城乡绿色发展、山地城市高度控制与特色空间的新趋势和新问题等。
本文字数:4902字
阅读时间:15分钟
本次会议包括开幕致辞、特邀主题报告、论文宣讲,证书颁发和闭幕致辞等环节。
致 辞
主持人:李和平
学会常务理事、山地城乡规划分会秘书长,重庆大学教授
会议主持人李和平进行了开幕致辞,欢迎各位专家和规划界同仁参会,深入阐述本次专题会议的主题与价值意义,并介绍了本次专题会议的特邀主题报告嘉宾和论文宣讲人。
特邀主题报告
赵万民:山地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的科学关系研究
学会监事,学会山地城乡规划分会主任委员,重庆大学教授
赵万民做了题为《山地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的科学关系研究》的报告。首先以重庆朝天门码头、磁器口、洪崖洞等山地特色空间为例,介绍了山地城市空间的特色与复杂性。认为城市更新大量涉及社会学、经济学和民生问题,可谓是难度最高的城市规划工作之一,如果缺少政府强有力的支撑,开发商很难凭自己的力量有效推进城市更新;同时,城市更新是我国当前城乡发展中的亮点,我国城市发展中存在大量的城市更新问题,但就全国范围来看,大规模、成片的城市更新成功案例还比较少。
然后对朝天门码头和磁器口的更新进行了案例比较。朝天门码头位于重庆两江交汇处,历史层积丰富,在1980年代就公认具有重要历史价值,此后经过多年发展,朝天门的建筑体量大幅增加,实现了商业维度开发的成功,但从形态角度而言则相对失败。与之对比,磁器口在1980年代并不被认为是历史街区、也不被认为具有明显历史价值。直到1986年时,重庆大学(时为重庆建筑工程学院)与加拿大高校开展教学交流,加方教师对磁器口的历史价值与保护价值高度认可,随即两校以磁器口为基地开展了联合设计教学,设计方案获国际奖项,此后其历史价值才逐渐获得国内重视与政府认可,进而开启了磁器口古镇的保护规划与更新。当前,磁器口已成为具有突出山地特色与重要价值的历史文化街区。
最后,赵万民提出城市更新中的商业逻辑强大且往往难以阻挡,但仅只注重商业性会使城市变得面目全非,因而不能单纯在商业驱使下进行城市更新。此外还介绍了乡村振兴与山地城市更新的科学关系等内容。
袁牧:优化山区景观生态格局 促进山地城乡绿色发展
学会理事、山地城乡规划分会委员,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总规划师
袁牧做了题为《优化山区景观生态格局 促进山地城乡绿色发展》的主题报告。从我国多山格局下在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发展质量等方面论述了优化山区景观生态格局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提出优化山区景观生态格局的策略,包括:生态研究与策略前置,合理规划用地、平衡生态保护与人类活动,避免在脆弱区域进行大规模开发等。同时也厘清了保护自然生境,实施生态修复,防止土壤侵蚀和水资源涵养功能损失,保护本土植物,重建自然生态链条,发展生态产业等的必要性和相互关联。
通过创新的TEB(整体生态效益)的概念与内涵,以及TEB整体生态效益控制的具体方法,包括建立一套整体生态效益评价与控制体系,精细化引导低影响开发空间布局,以及主要影响因素以及叠加形成的整体体系。
基于三个规划案例介绍了TEB方法的应用。包括:以精细化为核心的山地城市中高强度建设模式的“重庆前沿科技城整体规划”;精细化方案生成,保障生态循环系统、科学计算规划方案的“重庆多宝湖智慧生态城规划”;以生态敏感性与整体生态效益控制TEB评价,避让敏感空间,宜建地块以低影响、保障山区生态基地,构建完整生态格局的“十堰汉江新城规划”。
最后,袁牧进行了总结与展望,提出要持续开展山地景观格局分析监测与评估,不断调整优化空间发展策略,推广TEB等精细化分析方法与经验,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催生更多山区实现绿色发展。
论文宣讲
李佳宇:刍议三峡工程库区城镇点-轴结构的演化历程与规律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李佳宇做了题为《刍议三峡工程库区城镇点-轴结构的演化历程与规律》的报告。报告首先介绍了三峡工程库区城镇空间在复杂山水环境的生态约束影响下,形成了典型的“点—轴”式空间结构。提出在国土空间格局进化与“双评价”方法体系持续深入发展背景下,结合区域土地的利用转移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空间分异趋势,如何影响城镇“点—轴”空间结构的渐进式扩散与演进是三峡工程库区城镇永续发展的关键任务。对此,他介绍了依托“点—轴系统”理论模型,通过辨析库区城镇“点—轴”空间结构原始生成、被动重组与有机共生的三层演化历程,从城市空间渐进式扩散与区域土地利用转移,揭示库区城镇“点—轴”空间结构的内在规律,并基于国土空间“双评价”,对库区城镇“点—轴”结构的空间分异逻辑进行识别,进而提出库区城镇“点—轴”空间结构的发展建议,从而为促进三峡工程库区城镇空间结构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刘苗苗:基于流域景观格局的黄土沟壑区县域国土空间形态类型、特征及优化策略——以吴起县为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刘苗苗做了题为《基于流域景观格局的黄土沟壑区县域国土空间形态类型、特征及优化策略——以吴起县为例》的报告。针对既有研究的形态描述指标难以清晰反映黄土沟壑区地域空间特征和形态分异规律的不足,借鉴景观生态学区位熵、景观格局指数、因子聚类等定量分析方法,结合城乡规划学科在形态类型归纳方面的定性研究传统,以小流域为分析单位,从流域景观格局视角,构建了黄土沟壑区国土空间总体形态类型划分与“三生空间”形态特征分析相衔接的综合分析方法。以吴起县为例,提取规模形状、复杂度、聚集度三个形态分析维度,综合小流域主导用地类型判别和景观格局特征分类结果,将县域划分为四种国土空间形态类型,并分别提出梯度布局、向心集中、适度均布、规模优化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策略。
陈丹阳 :基于多元情景方案与视觉景观眺望的山地城市高度控制研究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陈丹阳做了题为《基于多元情景方案与视觉景观眺望的山地城市高度控制研究》的报告。报告指出,十八大以来,以生态文明为核心的新时代发展理念强调城市与自然和谐关系,保护城市地域基因。山地城市在城市建筑高度控制中需要遵循“山水定势、山水立形”的营城法则,以凸显“山-水-城” 地域空间特征。对此,他在剖析山地城市三维形态地域性特征基础上,基于对现有城市高度控制方法思辨分析,以张家界为实践案例探索构建了山地城市建筑高度控制方法:一是优化传统多因子分析法,构建多元情景方案后比较确定基准高度格局,二是结合山地城市三维形态特征,基于多维度的景观眺望视角优化高度管控,最后将两者成果进行综合叠加得出山地城市建筑高度控制格局。结果表明,该方法体系较为科学的实现了对张家界城区建筑高度布局的引导,可为其他山地城市建筑高度控制提供经验参考。
李俏:应地形的山地城市特色空间管控探索——以万州江湾新城为例
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李俏做了题为《应地形的山地城市特色空间管控探索——以万州江湾新城为例》的报告。她以兼具“山城”与“江城”双重属性的万州江湾新城为例,探索了在总体城市设计中适应于西部典型山地滨水城市的特色空间识别方法与规划管控路径。该方法聚焦“山-城-江”的整体格局特色,通过“双评价”和地形地貌分析识别漫滩、湾沱、河沟和长江消落带等特色水体空间要素,提取脊、谷、坪、坝、坡、崖、山脊线、崖壁线等特色山地空间要素;然后基于保护与利用双视角开展两类特色空间要素分析,明确空间设计与管控要点,构筑多类多级的特色空间要素管控体系,进而提出三条特色管控策略。上述方法通过重塑山水生境,塑造了万州江湾新城见山望水、起伏有致的城市特色空间形态,这一探索可为同类山地城市设计提供借鉴。
彭航:山地社区步行环境对老年人步行活动的影响——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分析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彭航做了题为《山地社区步行环境对老年人步行活动的影响——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分析》的报告。他的研究针对老年人步行活动能力不足、步行范围收窄与山地社区步行路况复杂、步行难度较高存在矛盾的现实情况,基于老年人步行活动能力不足的现实场景,将步行活动拆解为步行活动广度与强度,解析山地社区开展步行活动面临的难点,并归纳出立体通达性、空间便利性、功能服务、环境品质等4类影响步行活动开展的环境特征及其要素构成。进而以重庆市渝中区大溪沟街道4个山地社区为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山地社区步行环境特征对老年居民步行活动、健康效应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山地社区步行环境的立体通达性、空间便利性和功能服务因子对老年居民的步行活动广度(范围)具有显著影响;空间便利性、功能服务和环境品质因子对老年居民的步行活动强度(频率、时长)具有促进作用。这些成果揭示了影响老年人步行活动和健康效应的环境配置特征,可为多路径优化山地社区步行环境提供借鉴。
张宇峥:高原山地传统村落新老住区发展模式影响因素——基于云南省114个国家级传统村落的实证研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
张宇峥做了题为《高原山地传统村落新老住区发展模式影响因素——基于云南省114个国家级传统村落的实证研究》的报告。报告提出伴随着自然生态、经济社会、地域空间系统的演变,新老住区并存成为了当前高原山地传统村落的重要特征,探讨高原山地传统村落新老住区发展模式及影响因素对于提高高原山地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建设水平有重要意义。据此,他和合作者在分析高原山地传统村落新老住区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利用Multinomial Logistic回归模型和ISM解释结构模型,基于云南省114个国家级传统村落数据,分析了影响高原山地传统村落新老住区发展模式的显著因素,探讨各个因素之间的层次关系,结果表明自然生态、经济社会、地域空间系统要素对高原山地传统村落新老住区发展模式产生显著影响。
姚欣奕:山地型城市乡村发展潜力评估与振兴单元构建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姚欣奕做了题为《山地型城市乡村发展潜力评估与振兴单元构建》的报告。他认为乡村振兴是拓展发展空间、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融合的重要手段,乡村资源要素重组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受自然地形、文化观念、交通组织等的影响,乡村地区的资源要素分布普遍存在小而散、分而治的离散聚落特征,对于山地型城市尤其明显。据此,他的研究以粤北生态发展区的梅州市为例,通过分析乡村资源要素的分布特征,综合评估得到乡村潜力发展空间,提出以“现代农业产业园+文化旅游综合体”为引领的乡村发展极核,沿骨干交通和流域空间构建乡村振兴线性廊道,串联乡村发展极核,作为乡村资源要素重组的空间框架。
潘提提:农业型乡村聚落空间重构与优化一一以重庆市永川区凉风村为例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潘提提做了题为《农业型乡村聚落空间重构与优化一一以重庆市永川区凉风村为例》的报告。她提出加快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是优化乡村聚落“生产、生活与生态”空间格局。为探究农业型乡村聚落空间重构规律,她的研究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景观扩张指数、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以及高清遥感影像等研究方法,研究凉风垭村近10年来聚落“三生空间”的重构过程及特征。研究发现其正经历着快速的空间重构过程,表现为早期分散的生活空间逐步走向集聚,农业生产功能虽趋于弱化但仍占凉风垭村聚落空间的主导地位,而生态空间亦呈现出由早期分割的斑块扩展为整体利用的趋势,并且衍生出新型复合功能空间。通过分析其驱动机制,可提出不同类型聚落空间重构的针对性优化路径,从而为类似农业型乡村聚落空间重构与优化提供借鉴意义,并为新阶段城镇化建设提供重要理论基础和规划指引。
颁发证书与闭幕仪式
本次专题会议举行了证书颁发仪式,赵万民与李和平为特邀主题报告人和论文宣讲人颁发了论文宣读证书,并集体合影留念。
最后,主持人李和平进行了总结发言和闭幕致辞,他认为本场会议的演讲选题丰富并具有很高价值,并号召观众再次鼓掌感谢所有宣讲人的精彩报告,最后宣布本专题会议圆满结束。
供稿单位:山地城乡规划分会
*本文根据现场报告整理,已经专家审核。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规划年会 | 学术对话十二:空间规划基础理论大讨论:用途管制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规划年会 | 学术对话三十二:可持续的城市更新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规划年会 | 学术对话五十三:新时代都市圈空间规划探索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